中信銀行暗藏隱憂:屢領罰單,零售業務,財富管理增速放緩
文:零點財經
01
內控不足,屢屢被罰
中信銀行寧波分行原黨委書記、行長吳學文受賄、違法發放貸款2.5億元一案有新進展。
6月13日上午,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此案。
寧波市人民檢察院指控:2012年至2022年,吳學文利用擔任中信銀行貴陽分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風險總監、副行長,中信銀行寧波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等職務上的便利,為有關企業和個人在授信審批、職務晉升等事項上謀取利益,收受他人給予的財物共計價值人民幣3302.201962萬元。
2013年10月,被告人吳學文作為中信銀行貴陽分行風險總監、信審委員會主任,違反國家規定為貴州某礦業投資有限公司發放貸款2.5億元。后因該公司逾期無法償還貸款,造成1.885億元貸款無法收回。
案發后,吳學文主動投案,目前,部分贓款贓物已追繳。
事實上,吳學文并非中信銀行貪腐唯一一人。
2003年到2019年期間,孫德順也曾利用中信銀行副行長、行長,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長,交通銀行北京市分行行長等職務上的便利,在貸款審批、獲得授信額度等事項上為相關單位提供幫助,獲得非法收受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9.795億余元。
內部貪污折射出中信銀行在人事管理上的漏洞,但其實,在業務層面,中信銀行的內控同樣存在問題。
過去幾年,中信銀行屢領罰單。2018年12月,因理財資金違規繳納土地款等6項違規行為中信銀行被銀保監會罰款2280萬;2019年8月因違規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等13項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罰沒2223.7萬。
2020年2月,中信銀行再次收到北京銀保監局的罰單,其中,在19項違規事項中有13項涉及地產業務,被罰2020萬。
時隔一年,2021年3月,中信銀行又因客戶信息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客戶信息收集環節管理不規范、對客戶敏感信息管理不善,致其流出互聯網而被罰450萬元。
這也就是說過去幾年,中信銀行幾乎每年都能收到一筆罰單,而這也不免讓人想起,2020年,中信銀行因泄露脫口秀演員池子賬戶信息而被銀保監會立案調查的事件。
彼時,據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通報,2020年3月,中信銀行在未經客戶本人授權的情況下,向第三方提供個人銀行賬戶交易明細,違背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銀保監會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規定,嚴重侵害消費者信息安全權,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管理不善,業務漏洞頻出,但其實,中信銀行并非一家年輕的銀行,反之由來已久。
02
光鮮其外,隱憂暗存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信銀行成立于1987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中最早成立的新興商業銀行之一, 2007年4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A+H股同步上市。
截至2022年末,中信銀行在國內153個大中城市設有1,428家營業網點,總資產規模超8.5萬億元、員工人數超6萬名,
若僅從營收和利潤來看,過去中信銀行的業績堪稱可圈可點,但其實,從整體數據來看,中信銀行的增長正在降速。
今年一季度,中信銀行的營收與凈利潤增速同步放緩。
其中,營收513.63億,同比下降4.94%,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自2017年以來,中信銀行單季增速首創新低,再次進入負值區間。利潤為191.44億元,同比增長10.34%,而在2021年,該數據為13.6%,此后逐漸回落。
營收與凈利的下滑,與中信銀行業務息息相關。從營收結構來看,中信銀行的收入中凈息收入超八成,但這兩年,其數據增長有限。
從2019-2022年,中信銀行凈利息收入規模僅增長了12.69%,而同期收入增速則從13.79%降到3.34%,今年一季度,其收入更是同比下降0.87%。
凈息收入增速下滑,非利息收入也沒好到哪里去。
受市場環境影響,2023年一季度,中信銀行非利息收入147.37億,同比下降了13.74%。其中占大頭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大幅下滑,為85.46億,同比降幅達11.52%。
增速放緩明顯,但基于其規模的優勢,影響不大,中信銀行關鍵的問題在于生長力。
2023年一季度,中信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75%,已接近監管紅線7.5%。自媒體“市值觀察”分析,常年較低的核充率使其只能通過不斷的融資來滿足要求,也是近年來制約其資產擴張的重要因素。
數據統計,僅在2019年間中信銀行就發行債券融資達800億,2020年間又發行了超千億債券。2022年其又披露了融資額近400億的A+H股的配股方案。
頻繁融資導致股東權益不斷攤薄,一組可以佐證的數據是,自2018年以來,該行的股利支付率,已從彼時的超30%降至25%左右。
此外,零售業務及財富管理是中信銀行極為重視的兩大業務板塊,但目前其長同樣不及預期。
零售業務上,受個人按揭貸款和信用卡業務增長所影響,當下其貸款增速不斷下滑,增速更是由超20%放緩至3%出頭,依賴于對公業務;
財富管理層面,2017年在其業務收入達到468.58億頂峰后,目前保持在350億左右,產生的營收占比已從2017年的近30%下滑至2022年的17.55%。
規模擴大,業務增速放緩的同時,用戶對于中信銀行的投訴也在不斷增加。
6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2023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一季度,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量的中位數為2489.0件,其中,中信銀行2489件,占比8.6%。
從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來看,2023年第一季度,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每千萬個人客戶投訴量的中位數為303.9件/千萬個人客戶,前三分別為恒豐銀行、渤海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排名第10 ,為207.4件/千萬個人客戶。
從個人貸款投訴量來看,中信銀行493件,占比19.8%;從信用卡業務投訴量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投訴量的中位數為1844.5件,中信銀行1623件,占比65.2%。
這些年,一個可見的現象是,中信銀行在股份銀行里的位置正不斷向前,但透過業績直抵數據會發現,其實光鮮亮麗的背后同樣暗存隱憂。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中信銀行年報出爐:2024年實現歸母凈利潤685.76億元,同比增長2.33%
3月26日晚,中信銀行(601998.SH)發布2024年年報。
零點財經
共53篇文章
我們致力于提供最新的商業模式和最真實的行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