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小滿許冬亮:每個金融機構都要有自己的金融大腦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由北京市政府、中國人民銀行、新華社、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共同舉辦的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在京舉辦。在10月21日的“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分論壇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度小滿金融副總裁許冬亮等嘉賓共聚一堂,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技術如何讓金融更智慧、數據安全等話題建言獻策。
(圖為度小滿金融副總裁許冬亮)
對于“如何實現數字技術讓金融更智慧”,許冬亮認為,“數字化是智能化的前奏,只有在做好數字化的基礎之上,智能化才能實現。在數字化的基礎上每個金融機構都要有自己的金融大腦,具備可聽說讀寫的感知能力,具備分析、決策、解決問題的基礎能力,在此基礎上支持各場景方向上的智能應用,例如: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客服、智能投顧等能力體系”。
他認為重視技術層面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組織層面的建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組織上下都要理解統一對數字化轉型本質與價值的認知,確立短、中、長期的目標,建立與之匹配的敏捷型組織,做好人才的招募、配套、融合、及培養、考核和激勵。
他表示,智能化的金融科技帶來的改變,第一是能夠大幅拓寬服務的邊界,比如以信貸為例,度小滿金融AI算法智能識別出40多萬個風險指標,讓信貸風險降低了25%。風險降低了,原來很多服務不了的小微用戶,現在能得到更好的服務,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會得到一定的緩解。第二,提升了金融的服務效率。比如像RPA技術引入,使得很多重復性人工勞動得到節省。第三,用戶的體驗得到大幅提升。像信貸的秒批秒貸,使得用戶的整個體驗有大幅提升。
論及數字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的風險,他提醒,要注意數字金融加劇科技鴻溝的風險。大機構在數字金融投入中的資源優勢,給中小金融機構帶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可能會影響中小金融機構經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進而影響他們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對于金融科技未來的展望,許冬亮表示,我們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希望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機構更好的服務小微企業,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希望金融科技能夠幫助中小金融機構加入這場工業革命當中,跨越數字鴻溝,并幫助中國一批金融企業能在世界競爭當中占據非常領先的位置。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香蜜湖金融+】開年首場!金融科技企業與華為云一起逐浪東南亞
福田區金融服務和風險防控中心聯合市委金融辦,依托深圳市金融科技協會、華為云初創生態在華為坂田基地舉辦了開年首場對接會——“灣區金科(FinTech)對接會(第三十二期)——走進華為,逐浪東南亞”活動。錢小樂榮獲“年度卓越科技創新先鋒機構”獎項
錢小樂憑借其在數字化創新、社會責任履行、金融普惠性等方面的卓越表現,以及其為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樹立的典范,榮獲“年度卓越科技創新先鋒機構”獎項。
WEMONEY研究室
共2665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
最近更新文章
-
農行2024年業績領跑同業背后:縣域金融正從“戰略支點”成長為“增長引擎”
2025-04-03消費金融 -
建信消費金融2024年業績大漲,總資產達125.73億元
2025-04-03消費金融